产业工人新风尚 | 望远山而前行
2023-06-14
作者:白亚灵
查看次数:206
人物档案
郑仕虎,男,汉族,1994年9月出生,2019年6月毕业于云南工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9年进入公司,2022年度荣获公司“优秀项目经理”荣誉称号,现任个旧市脱贫攻坚农村公路改造项目项目经理。
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郑仕虎,一个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大田坝村的农村小伙,二十年前的大田坝村被屏障一样的大山阻隔,终日处于贫穷与闭塞当中,小时候的郑仕虎每天都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上下学,日复一日的艰难上学路没能阻拦住勤学奋进的他,那条村里的坑洼泥泞小路伴他走过了童年,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成年后的郑仕虎便成了家中支柱,怀揣着全家人的希望,眺望远方的大山,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他有意在“山外”闯出一片天地。
2019年,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走进了安三司,他正是25岁的郑仕虎。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眼他已在安三司工作四年之久,从一个谨小慎微的“门外汉”,蜕变成了游刃有余的“行家里手”。
任何蜕变都绝非一蹴而就的,刚参加工作的郑仕虎被分配到丽江市金山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双创中心项目任技术员,对业务不熟悉是很多新人难以快速适应工作的一大障碍,但初入职的他勤恳能干,为了跟上别人,他决心要耗费更多的心力去学习,规程里的每一条,图纸中的每一项,他都要烂熟于心,项目上总是能看到他捧着图纸向同事虚心请教的身影,他的努力和勤奋大家有目共睹。很快,他便从笨拙的“菜鸟”成长为熟练的“老同志”了。由于在不断地自主学习、请教同事以及持续泡在工地上积累经验,郑仕虎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有了预见性,能够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或避免问题的出现,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之外,他也“耿直脖子”对工程质量严格要求,对于施工过程中检查出的质量问题绝不姑息,坚决要求整改;在工作量核算方面,他也能够踏实做好核算记录,坚决杜绝了重报、漏报的现象,提升了大家的整体工作效率。
勇攀高峰的勤奋小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技术员的两年积累也为郑仕虎日后转岗为项目副经理打下了基础。说起郑仕虎在大理项目部的事情,直管部的同事回忆道:“那年我和书记去大理项目送清凉,见到他第一个印象就是长得黑看起来憨直,是个爱吃烤洋芋的典型云南小伙。他每天基本上除了去工地巡检,就总是窝在几平米的办公室里,旁边小炉子上烤着几个洋芋,工作饿了便吃点,实在累了便趴在桌上睡了。”那时候的大理项目部就是一盘散沙,面对艰苦的环境以及一片空白的竣工资料,项目部原先招聘的几个管理人员都打了退堂鼓,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但郑仕虎来之后没有退缩,更没有丝毫怨言。
“有了他,我们就什么也不用愁。”项目上的管理人员们坦言,项目上没有食堂又资金周转不开,他便想法垫钱给大家买盒饭吃;项目上需要和总包、监理、甲方等各方配合工作,他便亲自上阵处理人际关系,将各项工作沟通协调好;项目部人员不足,他便独自一人带着下游施工队伍到项目现场进行修补工作,当时正值旅游旺季,他就一边督促施工一边不断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项目没有支撑资料,他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在施工现场把数据一寸一寸用量尺拉出来。在大理项目部的两年,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90后云南小伙,他总是勇往直前,逆势而上,将困难逐一克服,可以说,最终是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奇迹”。
带着信念望山而行
后来,郑仕虎又去了个旧市脱贫攻坚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任职,无论雨水飞溅或是火轮高吐,流金铄石或是数九寒天,他总是奔走在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线上。两年来,他用双脚丈量了个旧市脱贫攻坚农村公路改造项目9个乡镇100余个自然村总计100多公里的进村道路,日以夜继的巡检指导工作使他不知用这对坚韧的脚掌踏烂了多少双鞋子,洁白的安全帽上不知布满了多少岁月的痕迹又用汗水浸湿了多少次。他以良心做准绳,虽是肉体凡身,却恰似一堵铜墙铁壁,做个旧市脱贫攻坚农村公路最牢靠的安全保障。随着公路的逐渐修通,给各个村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村民骑车只需十几分钟就能下山,村里的种养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看到这些,郑仕虎只是扬起黝黑的脸庞一笑:“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造福了这么多人,我也感到很开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代会上,郑仕虎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这份荣誉是用成百上千个坚守岗位的日夜换来的。在郑仕虎的身上,体现了一个优秀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基本专业素养,不论是积极探索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知行合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是热血拼搏不折不挠的青春风貌都能够从他的身上找寻到。他挥洒汗水,留下足迹,望远山而前行!